我妻薄情: 第231章 来人了

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.jiugangbi.com提供的《我妻薄情》 第231章 来人了(第1/2页)

    靖海侯在信里,主要说的是近几个月,内阁对西北的讨论。

    之前说过,崔阁老赞成开互市,曹阁老不太赞同,但被说服了,杨首辅则是担忧再拒绝鞑靼的请求,他们会翻脸,于是拍板。

    如今一年过去,互市的成绩也让他们有了新的想法。

    曹阁老身为兵部尚书,对胡人的看法趋于保守,也就是不认为他们真的能和大夏化干戈为玉帛,双方只是暂时休战。

    大夏需要趁此机会,练兵牧马,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。

    所以,今年户部计算开支,他强烈反对皇帝一口气削掉大部分军费。

    “鞑靼王已老,一旦他身死,各部必乱,胡人本性难改,若卷土重来,大夏何以相抗?”

    崔阁老却拿出去岁的成绩,说胡人已经逐渐汉化,早已不是成吉思汗的时候,能接受吃马肉、喝马酒的草原生活了。

    他们想吃馒头,想吃大米,想吃炒菜,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北元。

    如果是北元,怎么可能拿战马换铁锅呢?要知道,今年春天,鞑靼王上贡时,就专门恳求皇帝网开一面,能够允许今年让他们换铁锅。

    假如大夏再以原来的目光看待胡人,就会错失真正和平的机会。

    许尚书赞同崔阁老的说法,他表示户部财政紧张,今年西南又有战事,东南和倭寇也有作战,朝廷还想加固河堤,疏通运河的几个河段,没钱了。

    “练兵费钱粮巨甚,不如屯田牧马,以逸待劳。”许尚书是和稀泥的好手,说得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,“如此,即便鞑靼毁信弃约,我们犹可一战。”

    皇帝考虑到财政,还是坚持削减了军费,留出钱来搞水利。

    因此,同意今年与鞑靼交易五铜锅,三铁锅(特指超薄的广锅)。

    ——假如事情到这里结束,也就和程丹若毫无关系了。

    半个月后,杨首辅忽然上疏,说,曹仲纪的顾虑还是很有道理的。边境的将士近十年来,都在不断打仗,很多人不会拿镰刀,只会拿弓箭,忽然让他们回家屯田去,他们心里是否会生出愤懑?

    假如屯田不好,将士心里又有怨言,可就得不偿失了。

    皇帝虚心纳谏,问:首辅,你这么说,可有应对之法?

    杨首辅答:不如这样,每年派人到边境巡查,看看屯田的粮食多不多,兵马有没有增加,器械有没有炼造,如果有,就像战时斩获敌人一样行赏,如果持平,就算打败仗一样惩处。

    皇帝深以为然,同意了这个计划。

    以上,就是靖海侯的来信内容。

    程丹若心里闪过一连串念头,汇聚到嘴边,变成无力的吐槽:“这都行?”

    有没有搞错?古代也搞kpi吗?

    她的理智告诉她,这是正确的方针,可以有效调动屯田的积极性,但自己疑似被考核的一员,心情可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程丹若喝了一口茶,定定神,又看了遍。

    “父亲的意思,应该是说尚功局就是为弄清羊毛产量而来的吧?

    她征询。

    谢玄英道:“是。”靖海侯把两件事放一起说,虽然没有直接说,但已经给了答案。

    “可今年才第一年,有什么好查的?”她又拿起了信,沉思了会儿,问,“父亲好像还有别的意思?”

    谢玄英反问:“你觉得有什么深意?”

    程丹若对分析靖海侯这样的政客,有很大的挑战欲,思索道:“他始终没有提王尚书。”

    内阁五个人,只有四个人有姓名。

    王尚书去哪儿了?

    “老师之前给我们的信里说,王尚书时常与他作诗清谈。”谢玄英分析,“处境怕是不太好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问:“和从祀有关?”

    “阳明先生已故,影响有限。”谢玄英道,“我想,可能是杨首辅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不由回忆起寥寥数次与杨首辅的照面。

    一个五十多岁的帅老头,身形消瘦,眼神犀利,话语短而有力。她曾听见杨首辅和人谈话:“此事我已有决断,不必再提。”

    “他很果断。”她说,“还有点……”

    “擅权。”谢玄英替她说,“杨首辅是个说一不二的人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:“王尚书因为从祀……”

    他:“被提防了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点点头,理清了第一个线索,接着说第二个:“按父亲的说法,曹、崔意见相左,杨首辅最开始并未置喙,可后来却向陛下上疏,提出考核一说,颇有些耐人寻味。”

    怎么老。毕竟,二人虽然是吏部尚书和侍郎,,根本无所谓这点差距。

    然而,她依旧疑惑:“这和我们有何关系?”

    谢玄英想了会儿,迟疑道:“我记得,崔阁老似乎是山西人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皱眉:“宝源号?”

    他们早就知道宝源号背后有人,可是谁一直不清楚,崔阁老如果是山西人,嫌疑确实很大。

    “兴许是个警示。”谢玄英猜测,“杨首辅独断专行,想必不希望崔阁老有太多心思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是这样,最后怎么就到尚功局……”程丹若倏地顿住,看向他,“莫非是石大伴?”

    谢玄英道:“有可能。”

    目前,皇帝对杨首辅还是比较信重的,崔阁老凭什么敢跳出来,默默凸显自己的存在感?

    除非他有盟友。

    然而,若真的是石大伴做的,为什么不捞到织造局呢?身负皇命,就好比手持屠刀,想怎么割肉就怎么割,长宝暖屁都不敢放。

    程丹若当初提到女官,本是希望今后官方插手,织造局和尚功局互相监督,以免太监捞得太过分。

    可这次,女官派人前来,太监没来,他们怎么会放过捞钱的机会?

    程丹若不由感叹:“来的是熟人就好了,可以打听一二。”

    谢玄英赞同:“离京一年,我们对朝中事务已经不够了解。”他行动果决,马上决定弥补,“我去写信。”

    “给义父?”

    “给陶文津。”他道。

    程丹若回忆此人:陶显,字文津,谢玄英的同年,一甲状元,目前是翰林院的编修并中书舍人。

    “什么理由?”她问,“要不要送点东西?”

    谢玄英道:“不必,座师寿辰快到了,我将礼物捎去,请他代为祝贺就是。”

    程丹若对人情往来没他熟稔,闻言便不再多说,只是道:“京城到大同也就十来天路程,差不多该筹备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即是女官,恐怕只能由你应付。”

    “正合我意。”

    四月中,程丹若接到了出差的尚功局司制部门的典制方嫣。

    “见过淑人。”方嫣福身行礼。

    “太多礼了。”程丹若制止了她的屈膝,搀住她,“怎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【旧钢笔文学】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